阳江市率先实施县委书记的竞争性选拔机制,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用人模式,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这一创新性的选拔方法,究竟将如何对干部的任用产生深远的影响?
选拔新举措
在昨日举行的阳江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上,阳江市成为全省首个启动竞争性选拔阳西县委书记工作的城市。会议由阳江市委书记林少春主持,他明确指出,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参会人员均拥有平等的投票权,即每人一票。会上,共有7名符合资格的候选人进行了演讲。接下来,将依据投票结果和候选人的德才表现,通过市委常委会与省委组织部的协商,最终确定两名候选人进入初步人选名单。
选拔目的明确
林少春强调,过去县委书记的选拔往往受到市委书记意见的显著影响。本次选拔活动旨在实现两个主要目标:首先,旨在打破私下推荐领导的传统做法,鼓励有意向者勇敢参与公开竞争,从而将选拔权从少数人手中转移到广大参与者。其次阳江市委党校领导班子,目的是让新任者能够提前了解岗位职责、规划工作计划、公开作出承诺并接受公众监督,以便他们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新的职务。
严格选拔要求
阳江市公布的工作方案透露,参选阳西县委书记的候选人需符合五项基础条件及七项额外条件。这些条件涵盖年龄须在52岁以下、学历至少为大学本科、政治立场坚定、对基层情况有深入了解、秉持公正无私、严于律己等方面,并且必须是现任的正处级领导干部。
参选者看法
阳江市住建局局长李孟志指出,这种集体解答式的选拔对阳西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。同时,阳江市财政局局长许培业认为,该选拔过程充分展现了公开、公平、择优和民主的原则,标志着良好的开端。
凸显管理要求
阳江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黎泽林指出,通过竞争性选拔县委书记,体现了对关键职位实施重点管理的必要性。此选拔机制不仅使干部选拔过程更加规范化阳江市委党校领导班子,还对于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。
制度创新之举
陈宗广,阳江市委党校的常务副校长,提出,本次选拔程序中,将县委书记候选人的选拔决定权从市委常委会的少数人决策,扩展至130余人的集体投票,市委书记的表决权也仅限于一票,此举显著提升了党内民主,标志着制度层面的创新。在此之前,全国范围内的公开推荐、公选及竞争性选拔活动,通常集中在副职岗位,而县委书记则多由上级任命。阳江市的此次尝试,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。
阳江市近期推出的县委书记竞争性选拔机制,无疑为我国干部选拔制度注入了新的生机。此选拔方式是否能够选拔出令群众满意的县委书记,值得探讨。